4月30日,省交通厅发布“村村通客车”最新进展:鄂州提前9个月实现客车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,在全省拔得头筹;此外,武汉、荆州、黄石、襄阳、黄冈、随州等地通客车率超过90%。
村村通客车,我省当前重点推进的一项民生工程,今年以来已投资27.5亿元。村村通难在哪儿?投入从哪里来?怎样建立长效机制?
在全省各市州中,鄂州的行政面积相对较小,实现村村通有一定优势,但其经验对于外地仍有借鉴价值。近日,记者深入鄂州乡村,探寻“鄂州模式”。
6000万元铺平通村路
最近,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湖瓢村村民谈云河有点忙,儿子在镇里做小生意,他需要每天去店里帮帮忙。“以前去镇里,要么走过去,要么坐麻木。”4月16日,站在崭新的公交站亭里,老谈告诉记者,“原来全是土路,窄,又坑坑洼洼。前些年坐麻木,好几次翻到沟里,人也摔进了医院。”
一边说,老谈一边低下头,露出颈后的伤痕。
受伤之后,老谭不敢坐车了。从村里到镇上,约5公里的路程,身体硬朗的老谈,硬是靠脚板走,往返一次约3小时。“老谈说的是以前,现在不一样了。”鄂州市交通局副局长任东说。如今,湖瓢村修通了4.5米宽的通村路,路边还有两排墨绿色的防护栏。
鄂州2005年就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。但是,由于农村公路建设起步较早,通村公路等级低、破损严重、宽度强度不达标等问题,也异常明显。
要通车,必须先修路。要修路,钱从哪里来?
为率先实现“村村通客车”,鄂州市委、市政府成立“村村通客车”工作领导小组,副市长担任组长,交通、公安、财政、安监、物价等多部门联合行动,市区两级共投入6000万元,要求“确保提前9个月实现村村通客车”。“新建农村公路10万元/公里、修复破损路面30元/平方米、新建错车台1000元/个、改造危桥5000元/延米,新购车辆市级财政补贴30%,按照这样的标准,市委、市政府拿出专项资金,逐级分配,落实到每一条路上、每一处施工现场。”鄂州市财政局局长胡澜表示,财政资金投入,调动了群众积极性。
于是,仅用3个月的时间,鄂州市完成公路路基加宽240.9公里,路面破板修复30万平方米,修建错车台533个,完成农村公路安保工程289.2公里,安装防护栏8160米,改造公路旧桥10座,所有农村公路具备通车条件。
远远的,一辆白色的“茅圻至沼山”的客车缓缓驶来,谈云河掏出两枚硬币攥在手里。“好多年没坐过车啦!这车看着还行,今天就算开了戒。”老谈一弯腰,钻进了车厢。
运营模式不搞一刀切
“3月31日,502路车正式开通,好多老百姓来到现场放鞭炮庆祝。”说这话的,是鄂州市新市民客运公司副总经理范先超。502路全程38公里,设35个站,覆盖22个村,发车间隔为1小时。“不到两个月,拓宽路基、硬化路面、购买车辆等工作全部完成。搞工程最怕拆迁,我们拓宽路面也涉及到一些拆迁工作,老百姓听说是要通公交,都非常配合。”范先超表示,502路开通,标志着鄂州葛店开发区实现了公交全覆盖。
葛店长咀村村民们说,如今,出家门上车门,再加上客车对接城铁站,“到武汉逛街跟村里串门一样”。“葛店是国家级开发区,在村村通客车方面超前谋划、超前发展,要打造成‘村村通公交’的典范。”鄂州市交通局局长黄立楣表示。
因地制宜,不搞一刀切,是鄂州市率先实现村村通客车的主要原因。在线路规划、外观标识、票价政策、服务标准、基础设施、信息公示“六统一”的同时,该市结合区域特点,创新运营模式:在鄂城区,大鹏客运公司实行农村客运班线运营模式;在华容区,整合客运企业,实行公交线路与农村客运班线并联运营;在梁子湖区,鄂州市公汽公司一方面推行农村客运班线,同时采用周末、节假日班车或约租、电招等方式,解决湖区农民出行问题。
摊开鄂州市农村客运示意图,五颜六色的线路编织出一张客运网。黄立楣告诉记者:“粗细线条代表干线和支线,运管部门在审批线路时要考虑‘肥瘦搭配’,让企业既有利润,也要承担社会责任。各种颜色代表不同的运营企业和运营模式,提高实载率,降低成本。村村通客车不能一刀切,而是因地制宜、灵活多变。否则,村村通不长久,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。”
“久久通”才是真正考验
对于客流充足的线路,公交班线解决了农民出行难。可对于那些客源缺乏、路况较差的线路,如何“开得起、留得住”?鄂州地域范围小,村村通相对容易,“久久通”才是真正的考验。
任东带着记者来到梁子湖区东沟镇,随机拦下一辆迎面驶来的客运班线车,司机皱着眉头说:“一上午跑了两个来回,光油钱就要50元,可一共只上了2个人,赚了4块钱。”
鄂州市公汽公司总经理程再平解释道:“对偏远湖区来说,‘村村通客车’是公益性项目,并非好的投资项目。我们作为国有全资企业,有承担这个项目的责任。”
要想长期保持村村通,政府“兜底”必不可少。程再平介绍,为了实现村村通客车,鄂州市委、市政府对于新购置的农村客车都给予相应的补贴,再加上国家的燃油补贴,基本能够实现收支平衡。“客观上,现在农民出行量大,村与村之间交流频繁;主观上,我们把票价定得合理些,车况搞好些,舒适性提高些,也能吸引农民乘车,总体上看前景还是不错的。”他说。
目前,鄂州市委、市政府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倾斜政策,通过科学核定乡村客运线路的票价标准、因地制宜选择车型等措施,积极引导运输经营者“车头向下”,努力开辟农村客运市场。
另外,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将对客运企业进行长期跟踪调研,掌握客运企业遇到的困难和真实的收支状况。“市委、市政府正在跟税务部门、保险公司进行协商,希望能对农村客运车辆予以一些政策倾斜或补贴,确保所有农村客运车辆开得起、留得住。”黄立楣说。
乘客撑腰,公交战胜“黑车”
“执法人员多准备些,那里很不好搞的。”
“明白,都布置妥当了。”
“不是开玩笑的,那里黑车邪得很!”
今年初,公交班线入驻鄂州市华容区临江乡某村前,鄂州市交通局和公安局负责人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。
公交班线进村,为何搞得如此紧张?
鄂州市交通局副局长任东犹豫再三,还是决定自曝家丑——以前交通不便,村民去趟市区要坐黑车,久而久之,黑车形成了有规模、有组织的利益团体,老百姓也慢慢认可了这种出行方式。“黑车安全性没保障,我们打击过很多回,可收效甚微。早期还是老鼠怕猫,藏着掖着跑,后来完全是明目张胆,甚至还围攻过执法人员。”
于是,当全新的公交线路要扎进这个“黑洞”,不少人都捏了一把汗。
结果呢?任东笑道:“民意不可违,群众欢迎是村村通的最大动力。”
在当地,记者看到,一辆辆崭新的农村公交车穿梭于村落之间,不仅乘车环境大大改善,而且低廉的票价让不少村民喜出望外。
“那些黑车司机有没有找你扯皮?”记者随机询问了一位陈姓公交班线司机。
“还真有。”陈师傅笑着说,“刚开始那几天,遇到过堵路的、抖狠的。但根本用不着我说话,车上的乘客就替我打抱不平了,后来就再也没有了。你想想,车子坐得更舒服,价钱更便宜,哪有理由扯皮?”
打工仔今年不走了
春节过后,鄂州市梁子湖区中鲁村余跃华决定不走了。在广州打工多年,小余一直都是腊月回、正月走,今年为啥不走了?
因为他发现了新商机——依托梁子湖,他决定从事水产养殖。“家里养,网上卖,应该还行。”小余表示,“通村公路四通八达,物流成本越来越低,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大。”
以往,由于交通不便,水产品运输出去障碍重重。“梁子湖的水质远比阳澄湖好,可阳澄湖的螃蟹全国闻名,梁子湖的螃蟹却卖不出价。”余跃华说,“一是运输途径不畅,二是即便运出去了,成本提高,价格优势降低了。”
如今,像小余这样留在家门口的打工者不在少数。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,地方产业加快发展,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务工。鄂州市有关部门介绍,今年劳务市场“用工荒”有所缓解,超过40%的外出打工者选择在家门口就业。“打工者不需背井离乡,用工方也不用四处招人,市场也显得越来越有活力。”该负责人表示。
七地试点 各有高招
在去年底全省“村村通客车”工作会上,省委、省政府将仙桃、宜都、老河口、恩施、红安、秭归、江陵列为试点县市。如今,除恩施市外,其余6个试点县市均已实现“村村通”。各试点地区,均有经验可供借鉴。
仙桃市:市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以奖代补,减免农村客运车辆增值税和所得税,投保额打3折,每台车节约保费8000元左右。
宜都市:引入民营客运公司建设农村客运综合服务站,用BOT模式,拍卖广告位经营权吸纳民间资本,筹集资金建设76个多功能公交站台。
老河口市:对达标的村村通客运车辆每台补助2万元,对持续通达的车辆每年每台补助2万元,同时享受与城市公交同等的燃油补贴。每台客车安装GPS卫星定位仪补助2000元,平台使用费每年补助1000元。
恩施市:根据山区特点,加快道路建设,完善安防设施,确保具备客车安全通行条件,推广农村赶集班车,探索电话预约、定时接送等运输方式。
红安县:调查道路通行条件、村组人口分布、农民出行诉求等,在此基础上科学作出投放车辆、数量和车型许可,详细制定客运线路分布图。
秭归县:将农村客运企业上缴的前三年税收中,地方财政所得部分的60%返还给企业,40%返还给乡镇;对已投入经营的乡镇五级客运站,县财政在前3年每年发放1万元经营补贴。
江陵县:采取“政府财政拿一点、‘一事一议’资金补一点,群众‘以劳代资’投一点、社会捐一点”的方式,筹集配套资金。 |